“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日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在首届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上说。近年来,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长江经济带发展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推动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步伐日趋加快。
高等教育作为区域发展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推动力与重要策源地,在区域抱团发展的大背景下,怎样进一步发挥引擎作用?如何激发新的动力?11月2日,首届区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在南京举办,来自全国19个省份的教育厅领导出席了论坛,共同探索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模式。
优化结构布局,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
“新一轮科技革命、我国新经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都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创新。”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综合处处长吴爱华介绍了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东北地区等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战略目标。
他指出,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科技生产力、创新驱动力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结合点,在区域集群发展中,承担着四个服务的重大使命。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应呈先导发展、伴生发展、跟随发展的关系,培养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会议期间,很多专家认为,集群发展的本意是更好地服务好区域发展、结构优化、效率提升以及整体水平提升。为此,地方教育应该思考集群里如何优化高校的结构布局,更好地匹配区域发展,与区域集群化发展同频共振。
据了解,教育部正在编制实施河北雄安新区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分别研究制订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建设长江教育创新带、推动海南教育创新发展的具体方案。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启动实施中西部教育振兴发展计划。
在一系列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匹配国家的区域内战略性规划?
“建设高等教育强区域实质上就是建设优质高等教育集群区,这样的集群区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群、一流的科学研究中心、一流的新型智库、一流的学科领军人才。”张大良表示,应鼓励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搭建自主创新的平台,产出重大科教成果,解决科研难题,培养出大批一流人才,这样优质高等教育集型区有条件、有能力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
立足区域特色,全面深化内涵建设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教育之后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精英阶段高等教育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基本矛盾已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转化为教育需求多样化个性与教育供给单一粗放之间的矛盾。
江苏是全国高校数量最多的省份,2014年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
“作为全国最早对教育进行探索的地区,江苏省走过了26年的改革创新历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当前教育的基本矛盾。”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葛道凯针对江苏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介绍,2014年,江苏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面对如何破解新时期区域高等教育面临的矛盾,江苏多措并举,始终坚持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坚持夯实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发展基石;坚持把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作为内生动力;坚持把对外开放交流合作作为外部助力;坚持构建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多元投入保障。
辽宁省近几年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承担着东北振兴的重大使命。辽宁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庆才以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为重点,全方位振兴为导向,阐述了支持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举措,一是聚焦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围绕振兴做规划;二是聚焦综合改革,全面优化教育布局,立足振兴调结构;三是聚焦产业需求,创新改革发展思路,融入振兴强保障。
与江苏、辽宁等省份相比,贵州高等教育数量少,普及程度偏低。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力点有何异同?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介绍说,当地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实施“高校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助脱贫;围绕产业扶贫,实施“大地论文工程”助脱贫;围绕贫困户增收,实施“校农结合”助脱贫;围绕脱贫致富“直通车”,实施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行动计划助脱贫;围绕资源供给,努力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等策略。
深化教育协作,打造高水平创新链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如何深化合作以更好地服务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必须思考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认为,安徽加入长三角,应充分利用长三角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形成高水平的创新链,以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增强区域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新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地的社会都在经历深刻变革,这就需要新的教育形式,以培养当今和未来社会与经济所需要的能力的人。
当下很多新的形态都是跨越原有的领域,大学培养的人一方面要考虑适应经济的发展,另外一方面要考虑培养的学生能不能创造出新的产业出来。吴爱华提出,特别是对工程教育来说,进入了快速和根本性的变革时期。最好的工程教育不限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小而精的学校,新的竞争者将为未来优秀工程教育建立新的标准。
张大良结合各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高等教育探索改革,总结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推进高等教育强区域建设:首先要积极构建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区域风格的高等教育体系,着力打造优质高等教育集群区;其次要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区域为目标,在各省域内加强大学合作发展联盟的基础上,积极组建大区域架构的大学合作发展共同体;再其次要加快构建区域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最后要以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来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教育报记者 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