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改革作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三教”改革是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抓手,其中,课堂变革更是成为“三教”改革的“突破口”和“聚焦点”。为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以浙江省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领域内的“三教”改革为契机、“多彩课堂”的构建为研究载体,构建课堂教学全要素、多维度、高效益的职业教育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为构建职业教育类型课堂提供理论参考。
一、缘起:构建职业教育类型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院校课堂的重组和升级,是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职业院校应通过实施课堂改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质量的教育,融入时代发展特征,遵循“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为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打好坚实基础。
(一)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完善课堂改革的类型化特征是现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渠道。职业教育课堂改革是在一定课程观指导下,将课程各个构成要素进行排列组合,使其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一种系统变革举措。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基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观指导进而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课堂。具体而言,当前的职业教育必须有别于普通教育,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课堂的形成逻辑和特征,进而透视职业教育课堂改革的逻辑起点和依据。为此,急需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聚焦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变革育人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关键要素,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深度转型。
(二)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是职业教育课堂改革的重要任务。从职业教育的学理层面看,从事岗位工作是个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最终归宿,职业教育在针对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需关注个体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然而,综观职教课堂的现实发展,作为人才培养和人才供给的重要来源,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不鲜明、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欠佳、感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敏感度不强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源于职业院校课堂,也需止于课堂。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三)破解课堂教学真实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还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第一,校企“双主体”育人失真,学生难以胜任日益复杂的岗位工作任务。尽管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强调校企双主体育人,关注实训、实践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但是由于学校于企业属于不同的“文化圈”,校企互不合作、虚假合作、浅层合作等问题丛生,课堂教学成为“学校场域”和“企业场域”的简单叠加,导致学生面临“学用脱节”“工学脱节”的学习困境,最终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无法很好地应对和解决岗位中的实际问题,适岗转岗所需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需要通过职前培训进行。
第二,课堂教学主体单一、内容同质、方法趋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技术技能人才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有着自身独特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但是,长期受普通教育影响的职业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明显的“学科化”倾向,存在着过分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不足,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职业教育课堂的职业特色和吸引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诉求。
第三,学生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脱节。虽然,职业院校学生有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对传统的理论课堂不感兴趣,文化功底、理论基础薄弱,制约技能水平的持续提升,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未来职业发展。
因此,需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创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交叉教学表现形式,打造教学有效、学习高效的新型职业院校课堂,促进学生理论素养与技能水平的双向提升。
二、创生:“三教”改革下职业教育课堂构建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职业教育课堂改革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多彩课堂”作为一种指向全要素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成效呈现多维度、高效益的特征。
(一)关注教师发展,强化课堂活力
课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场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实质性保障。“多彩课堂”坚持以促进发展为导向,关注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以及课堂教学系统的发展性。一方面,通过课堂价值本位的转移,实现从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和价值取向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和价值取向,为师生的成长提供一种开放、生成的动态实践过程;另一方面,通过“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循环,构建开放式、动态化的渐进教学系统,引导和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构建的价值观,充分释放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中的生命张力,生成教师教学共同体,实现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持续性发展和改进。
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教师以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为指引,以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聚焦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通过职业教育课堂的改革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进而实现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
(二)重视教材研制,促进资源建设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更明显的职业性、跨界性与融合性,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多彩课堂”需要重点关注教材资源的编、选、用,而这离不开相关理论研究的引导性。
“多彩课堂”的教材研制体现在教师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在项目制的学习任务中反复实践和验证,主动设问并发现问题,并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在“多彩课堂”的教材使用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规律,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除此之外,“多彩课堂”还会在区域教研机构、各校教学骨干的共同助力下,充分发挥各自对教材研究的优势,引领教材实现“与时俱进”“协同育人”的特殊功能,引导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师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平台化授课。
在授课结束后,还会针对“多彩课堂”教学典型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反复验证和持续改进,为课堂教学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提供建议策略,并不断修改教材,进而完善课堂教学的多元化样态,实现“多彩课堂”教材的时时更新。
(三)融合多元教法,解决课堂问题
教法是职业院校课堂改革的重要抓手,而“多彩课堂”的教法改革最本质特征是融合性,即立足校企业间的深度合作,推动课堂教法的“多维度”转型,使“多彩课堂”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其中,课堂教法的“多维度”转型体现在育人主体、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课堂改革要素的系统重组与深度融合。
第一,通过“多师共导”的方式发挥集体教学的优势。在“多彩课堂”上,为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单个教师难以胜任复杂性、综合性技能教学任务的问题,企业师傅、同校或跨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课堂实现“双师共导”甚至“多师共导”。
第二,重构教学项目,发挥职教育人的职业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以问题解决或项目完成为导向,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并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系列重组和有机融合。
第三,融合教学场景,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在教学环境方面,打破了传统教室的物理边界,打造企业车间、学校工坊、校企在线融合课堂等,通过真实工作情境的创设,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氛围。
第四,融入新技术,构建理虚实一体化学习空间。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选择并适切运用虚拟仿真、动画、视频、微课等信息技术以及智慧教学平台及其大数据,实现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合,教师进行经验+数据的智慧教学决策,学生实现理实虚一体化学习。
三、实践:基于浙江省内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多彩课堂”实施
为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求,职业教育课堂需实现供给侧改革,提升“三教”改革成效。通过对浙江省内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课堂改革实践,可以归纳出“多彩课堂”在教学格局、教学内容、教学场景、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层面的优势特色。
(一)多育人主体跨界协作,构筑“一课多师”的教学新格局
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互联网教学资源共享方式的不断创新,传统课堂难以适应复合型、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为突破传统封闭式、单一化课堂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困局,通过多育人主体跨界协作,打造跨专业、跨领域的教师教学共同体。
这里的教学共同体是由不同专业(学科)、不同领域的教师(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共同建立、共同参与,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实践活动,共同促进专业成长及课堂教学改进。共同体具有开放性、松散型和灵活性等特征,教师可以以教学任务为导向,灵活选择跨界合作对象、合作类型及合作方式。
在具体实践中,依托百个省市级机械类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团队跨界重组、专业能力重构,促进“双师型”教师与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教学团队,以及行业企业建立不同深度的合作关系,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从过去“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单一化教育者转变为紧密联系、协同并进的命运共同体。
(二)多教学内容项目化重构,综合提升学生岗位胜任能力
传统专业课堂教学主要是单一技能的单向训练或是简单地复制实际职业工作过程。尽管职业院校课程中的项目多提倡要源于企业,但根据课程教学需求要在企业获取与其匹配的项目,其操作难度较大。因此,职业院校课程中的绝大多数项目都是缺乏真实性的虚拟项目,缺少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为根本的项目化重构。
“多彩课堂”更加关注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及综合技能提升,摒弃过去传统的静态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课程教材,根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真实工艺步骤确定教学内容,重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核心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主线,辅之以相关工作领域知识的课程体系和各门课程教材,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元性,突出项目技能性、多样性、碎片化、案例化、市场化、多元化,从而树立学生岗位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例如,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滚珠螺旋传动机构的装配与间隙调整”课堂教学中,针对岗位技能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项目化重构,对滚珠螺旋传动机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按照岗位技能重新厘定教学内容,创新融入技能装调平台和实物分解操作拓展实训范围,提升学生综合装配水平和故障的诊断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多教学场景交互设计,创设理虚实一体化学习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校实训场地和设备的数量与学生人数之间不匹配,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多彩课堂”的教学变革,革除了当下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教室局限的弊端,育人环境由单一的教室转变为仿真实训室、企业工坊、生产车间等,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企业生产情境。在实施真实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工作标准融入实训环境,既能解决目前学校实训教学与企业真实需求的差距,又能达到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效果,有效、全面、完整地提升学生岗位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理虚实一体化的学习空间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手段,以实验设备为基础,着眼于整体能力的提高,侧重于主体性的发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将虚拟仿真与真实操作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资源应用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岗位胜任能力。
(四)多信息技术全过程覆盖,精准满足线上线下学习需求
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度,体现在信息技术对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的支撑度。
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是“多彩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特点。区别于传统课堂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简单再现,“多彩课堂”利用丰富的资源平台,灵活便捷的渠道创造了师生高度互动的学习环境,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多彩课堂”实现了线上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共享,线下思维拓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专业性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满足课堂多样化、直观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的要求。
在“数控加工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团队将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帮助教师掌握学情,因材施教;课中真实呈现机构运动过程和原理,解决教学中“原理难呈现、内部看不见”难题;课后巩固教学成果,提升理论储备,从而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动画和交互软件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视屏直播教学和微课助力间隙调整让学生“身体动起来”,机械装调平台的整体实践运用让“技术用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课堂整体氛围良好,效果明显。
(五)多维度评价综合运用,支持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依托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的育人功能以及学生的主体发展动能,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交叉方式进行整体性、发展性、动态性和综合性评价。
立足教师维度,着重从教学设计、内容、方式、主体地位、教学流程、课堂氛围、学生状态、学科特点、教师素养和课堂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立足学生维度,将评价目光聚焦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方式、活动方式和认知水平等多个层面开展教学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多维评价”是一个彼此呼应、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多彩课堂”在评价环节充分考虑评价主体(社会、学生、教师)、评价内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评价措施(过程、结果)的全面性,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确定评价主体、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借助智能测评系统、数据分析软件及工具等进行数据的精准收集及统计。多维度评价在动态评价过程中全面反映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全貌,促进了每个学习者的自我发展,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及支撑。
例如,一些职业院校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并实施多元化精准评价,将名师、讲师、学生、企业、大师纳入评价主体,在课前、课中、课后综合开展体验评价、知识测评、评价量规、仿真评价、智能检测、应用评价、装配效果评价等。同时借助智能检测终端、虚拟仿真软件、3D打印模拟装配等收集的学习数据,支持数据分析工具开展数据驱动型的精准教学评价。
四、职业院校课堂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结合我国职业院校课堂教育的现状,可以从路径创新、资源开发、要素重构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打造创新协同的新型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路径创新,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依赖
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路径多是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式变革,即专家们被召集起来提出基于研究和经验的教学变革建议,而后这些建议被写入诸如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文件,并获得广泛传播、进入一线教师的课堂。“多彩课堂”的教学改革力图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变革的路径依赖,更关注教师在真实教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的多样化的课堂实践,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省职业院校机械教研大组一批特级教师、教研员及骨干教师自发参与研讨、磨课、提炼、梳理,经反复实践、论证,生成多彩的实践样态。其生成路径是自下而上的,且覆盖区域范围广、参与学校多、教学亮点多、教学成效实。
(二)资源开发,完善多方协同的课堂资源组建路径
课堂资源的科学化开发和合理化运用成为“多彩课堂”的表征形式,因此,完善职业院校课堂资源开发的多方协同机制,有助于推动相关市场的规范发展。职业教育课堂资源建设牵涉多个主体,如,出版商、学生、教师、学校、政府等,而这种特性就决定了职业院校课堂资源必须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多元化的利益需求,要有效降低潜在的利益冲突,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则来保证多方利益主体有意愿参与协同,从而保证资源的平稳化和规范化发展。因此,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教学资源进行完备的管理和组织,尤其是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专门的教学资源管控中心,对职业教育课堂资源进行审定和追责,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质检平台,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教学资源监测评估。
(三)要素重构,打造指向深度融合的职教类型课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运行规律。具体到教学上,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课堂,要求突出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强调教学做合一、理虚实一体,要将教室、实训场室、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等教学环境有机融合。因此,“多彩课堂”并非外在形式的多彩,而是聚焦教学要素重构、指向深度融合、符合职业教育属性的新型课堂。作为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课堂教学变革,“多彩课堂”创生实践紧紧把握多要素融合这一核心,通过育人主体跨界协作、教学内容项目化重构、教学场景交互设计、信息技术全过程覆盖、教学评价综合应用,实现课堂教学各要素的系统重构与深度变革,打造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新型课堂。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期
作者:崔陵,刘冰雪,王岗,汪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