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资讯 网站首页  >  职教资讯  >  正文

【专家观点】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三教”改革
发布人:赵楠     资料来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时间:2022-10-04     浏览次数:

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高质量发展是其基本方向。因此,“三教”改革需以系统观念做好整体设计,以立德树人为魂,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教师改革以师德师风为“根”,在提升双师素质、建设创新团队上下功夫

1.坚持以德为先,不断增强育人能力

职业院校教师要提升自身师德修养,增强教书育人能力,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着力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坚持不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思政课,其他课程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提升双师素质,打造“双师型”队伍

首先,在“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层面,在职教师要通过培训进修提升双师素质。其次,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层面,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聘请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学校兼职任教,实施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打造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校企互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分级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推进师资队伍梯次发展。

3.培养领军人物,建结构化创新团队

创建职业教育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教师改革的重点。通过打造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用资源,促进“双元”育人。

第一,优化专兼结合结构。创新团队应专业结构合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传帮带;职称结构合理,高级教师占比高;“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骨干成员有多年相关企业工作经验。

第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团队成员积极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三全育人”。

第三,加强教师能力建设。重点提升团队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实施团队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提升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第四,增强团队科研能力。鼓励创新团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参与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

第五,培养团队领军人物。加强团队专业带头人培养,可采用校内带头人和行业带头人双带头人并行模式。通过企业“工作站”,校内专业带头人带领团队参与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提升组织和实施实际项目的能力;团队吸收的行业领军人才、企业总工程师、大国工匠等行业带头人,及时将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前沿技术等融入专业教学,服务培养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企业岗位(群)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教材改革以岗课赛证为“基”,在优化课程内容、开发类型教材上下功夫

1.融通“岗课赛证”,优化课程内容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要求强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职业教育需要强化类型教育特征,融通“岗课赛证”建设课程。一是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课程内容紧密对接职业标准(规范)和工作过程、流程,以典型或真实工作项目、任务为载体,融入典型生产案例,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重构理实一体模块化课程、项目化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二是课程体现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及时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纳入教学内容;三是将各级学生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行业技能大赛、头部企业技能大赛等的项目、内容、评分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四是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头部企业认证证书等证书标准与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重构的课程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突出实践性、适切性和先进性,以提升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彰显育人价值,融入课程思政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要发挥好职业教育每门课程的育人价值,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职业教育思政课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建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各门课程要结合专业特点,做好课程思政系统设计。要对接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明确课程思政主线;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丰富思政教育素材;设计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有机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育人新要求,将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以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凸显职教特色,开发类型教材

第一,组建结构合理的教材编写团队。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组建包含一线骨干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相关学科专业领域专家、教科研人员等的高素质专业化多元教材编写团队,保障教材质量。

第二,确定先进的教材编写理念。教材编写要体现“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做中学、做中教”“理实一体”“岗课赛证融通”“教学做评一体”等职教理念,突出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职业性、先进性、时代性、实践性、适用性、创新性、可读性等特点。

第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场,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通过案例、故事、榜样人物等载体有机融入教材中,实现德技并修。

第四,充分展现课程重构结果。把融通“岗课赛证”重构后的课程结构、优化后的课程内容落实到教材中,理实一体,内容科学先进,适应岗位需求,符合产业和行业发展趋势。教材体例结构要适应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不同教学方式,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真实案例、典型情境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彰显职业工作特征;编排逻辑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合理、梯度明晰。倡导编写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第五,精心设计教材呈现形式。教材语言要准确规范,版式要图、文、表并茂,吸引学生,同时要开发配套信息化资源。

4.深化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

为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需求,适应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提倡学校联合优秀企业共建共享立体化课程资源,并将企业优质资源和实践案例融入资源库。对纸质教材,配套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借助信息技术,开发课程配套的融合行业企业新场景、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的动画、微课、视频、典型案例库、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问题库、试题库、技能训练库、工作页、评价表等数字化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并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建设在线精品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智能开放的教学及虚拟实训环境,实现泛在学习,也为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丰富资源供给,助推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

三、教法改革以因材施教为“要”,在创新教学模式、融合信息技术上下功夫

1.以学生为中心,深化行动导向

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化行动导向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学习需求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学习规律出发,面向职业岗位要求,结合专业、课程及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议题式教学法等体现职教特点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做中学、做中教”,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技能、提升能力和素养。

2.创新教学模式,推动课堂革命

理论依据引领化,思政教育贯穿化,教学过程行动化,技术手段信息化,教学场地实景化,授课教师协作化。

3.融合信息技术,构建教学生态

一是创设虚实融合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集“教学做训评管”的一体化智能化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在线开放课程、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实验室等虚拟学习空间,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造沉浸式体验、职场体验;支持学生与媒体、生生、师生深度有效互动,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虚拟学习空间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的智慧教室、智慧实训室、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场馆等校内外物理学习空间有机融合,创设理虚实一体化、拓展时空的学习环境,将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二是有效解决教学痛点难点,满足特殊化学习需求。运用VR、AR、MR等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实训、实验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难再现、多危险、高成本、高消耗”等难题,解决个性化导训、智能化考核、标准化演示和示范、工作职场情景展示等方面的问题。虚拟仿真与真实操作相结合,夯实学生实践能力。

三是面向人人开展精准施教,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全程采集教与学行为信息,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习诊断。数据精准把脉,平台自动精准推送学习资源,教师根据分析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开展精准施教、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教学全程数据支撑,为学生提供精准适切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科学的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和改进作用。

一是构建立体多维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多维化。

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精准评价。

三是探索增值评价、善用评价结果。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关注每位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成长和进步,为学生提供增值评价报告。


作者:古燕莹

来源: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22期